在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“彝族左脚舞之乡”——云南牟定,有这样一只“草根”文艺队,它平凡又带几分神秘,它与新中国同龄,70多年以来,与中国一样风雨同舟、勇毅前行。在一代代扎根农村、扎根百姓、扎根舞台的“草根”演员的传承下,秉着为时代放歌、为百姓起舞的初心使命,以“一支队伍、一块幕布、一副道具、一块空地、一出好戏”轻车从简的朴素方式,将党的声音和优质的文艺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身边,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“连心桥”。
它就是——江坡镇下米村红色文艺宣传队。从五六十年代编排的《送肥记》《擒双雕》《夫妻练武》《水浇包谷》,到改革开放至今演出了《爱国卫生保健康》《十谢共产党》《清廉村居》《移风易俗世代传等100余个独具特色的彝族精品剧目,把党的二十大精神、脱贫攻坚政策、疫情防控政策等用花灯、小品、小戏、快板、小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传送到千家万户,内容积极向上、贴近实际、贴近群众,再加上江坡本土特色语言艺术,把移风易俗、社会文明新风尚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随着采访的深入,不禁让笔者和许多人疑惑感叹,这样一支既没编制又无配套资金保障也无固定场所的“三无”“草根”文艺表演队,是如何延续至今,不但经久不衰,且推陈出新、发光发热、出新出彩。
在与下米村文艺队队长张良保聊天中,我似乎揭开了“秘密”,寻到了答案。60余岁的张良保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虽满头白发、年近古稀,但他思维活跃、声音洪亮,浑身有用不完的劲,田地农活、村间公益、争取资金、编排剧目,他一样不落下,村里人都说他爱管闲事,但就是这样一个爱管“闲事”的小老头,把村里事、家里事拾掇的有模有样,村里的文艺演出队更是被他“手把手”发扬壮大、出新出彩,他常常感叹:“这支队伍这么多年坚持下来,十分不易,多亏党委、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,我们一定不负众望,用心用情用力地编排老百姓喜欢的剧目,讲好老百姓自己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......”
新中国解放的70余年里,在党的春风沐雨下,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喜人变化,农民的生活得到了“质”的改善,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迫切,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。民族文化自信持续挺立,民间文艺文化“百花齐放”,不断迸发蓬勃生机。于是,不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这样爱操心爱管闲的文艺队队长“张良保”,他们勇立潮头、坚持不懈、手手相传,把农村文化文艺事业不断发扬光大。农民日子蒸蒸日上,农村群众开心欢喜,由衷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他们把握时代的脉搏、自愿自觉传递党的声音,唱响乡村文化振兴主旋律,热心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,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艺术魅力,舞出新时代老百姓的精气神。再者,就是他们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管理方式,那就是对“草根”演员实行“草根”管理,农忙时大家不误节令田里忙,农闲时“吆喝”一声小广场上编排忙,不分先来后到,不分尊卑贵贱,人心整齐划一,时间灵活自由,管理有的放矢,“草根”演员解放手脚,迸发创造力和生命力,推动农村文艺文化繁荣发展,“志”“智”双扶,助力了乡村振兴。
供稿:牟定县江坡镇文化站金祖庭